关于一体化,沪苏浙皖“最强大脑”这么说

发布日期:2020/12/08 13:53:41

近日,由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办,江苏、浙江、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协办的“上海2020参事国是论坛暨长三角参事专题研讨会”举行。论坛就“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研讨。

在长三角参事专题研讨会上,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参事们聚焦“长三角城市如何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战略优势、体现更大作为”开展探讨,重点围绕推进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互惠互享”等方面,就“打造金融科技世界级高地”“合力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思考”“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等主题发表真知灼见。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会场采访了三省一市的政府参事,就新发展格局下,如何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建言。

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长三角已经形成了由货币、外汇、股票、债券、黄金、衍生品、保险等市场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长三角在金融要素市场、金融开放、和自贸区金融等方面不断探索。那么,开放性金融该如何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行长、党委书记于丕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推动规划落地,开发性金融应该在创新完善融资模式的基础之上,重点支持产业体系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和对外开放一体化等五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于丕涛表示,目前,全国正在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各地也纷纷结合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长三角省市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同时,能够考虑到上述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做好相应对接和衔接的基础性工作。

在新发展格局下,上海该如何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带领苏浙皖跨区域联动、错位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吴大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11月12日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供给,实际上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第一是制度供给,第二是产品产业供给,第三是资金供给。上海需要思考怎样能够在制度供给上提供更加的典型和经验,这是十分重要的。”吴大器说。

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先导。2018年《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签订至今,省际“断头路”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

对此,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需要长三角各个区域在产业、生态、人才、科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深度融合、共建共享,有赖于长三角各成员城市间的深度融合发展。

“这个融合发展一定要交通先行,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把长三角各成员城市串珠成链,是需要思考的问题。”陈桂秋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助力高水平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陈桂秋进一步指出,轨道交通具有运能大、安全、舒适、节能、省地等诸多优势。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可以加强长三角区域内的人流、物流以及各方面要素的集聚,加强长三角各个区域成员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应以轨道先行、交通先行,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高水平融合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高水平建设。

长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创新是高频词汇,不管是机制体制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长三角都在不断的探索。

江苏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蒋伏心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新发展格局,一定要有更高水平的创新,要以原始创新来支撑今后的发展。而原始创新就需要我国在科学方面有更多、更大的进步。长三角科学资源的密集程度非常高,有可能成为国家今后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蒋伏心建议,长三角要加强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在目前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个中心的基础上,可在南京、杭州增加两个国家科学中心,使长三角可以通过四个中心来支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这需要国家在布局方面要做出一些大的规划和调整。”蒋伏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