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平台惹的祸:“独角兽”的崛起与风险

发布日期:2019/09/20 03:10:34

  【提要】在“独角兽”企业被资本市场追捧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主要采用平台模式的“独角兽”企业发展模式蕴含的巨大风险。由于平台的信息披露质量与用户需求严重不匹配,发展过于激进,给企业乃至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隐患。

 

 

市政府参事 陈宏民

 

  2018年3月,科技部火炬中心等单位联合公布的中国独角兽公司排名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新晋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蚂蚁金服以750亿美元估值第一,滴滴、小米分别以560亿美元、460亿美元估值列第二第三。排名前十的其它公司分别是阿里云、美团点评、宁德时代、今日头条、菜鸟网络、陆金所、借贷宝。

  一、独角兽企业的几大特征

  独角兽企业,一般定义为市场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对独角兽的热切关注,显示市场对新经济的巨大期盼,也掺杂着对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广泛认同。

  这些独角兽企业凭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这个问题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

  有人关注地域分布。在这份名单中,几乎一半的独角兽公司注册在北京(42%),剩下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和杭州(三地之和41%)。这样集中的区域分布自然让人联想到这些城市的创业环境,创新能力以及资本关注度。

  有人关注产业特征。在这份名单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健康、交通出行和物流等行业占据着相当比例。如果想看看前一阶段“互联网+”行动的业绩,这便是一张典型的成绩单。

  还有人关注技术驱动。比如上述聚集的行业,背后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能看到以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为代表的新一代生物技术,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在独角兽企业中的表现。

  也有人担忧垄断的阴影。一大批独角兽企业的背后,有着阿里、腾讯以及平安等庞然大物,未来的市场格局会变得婆娑迷离、更加复杂。

  而我看到的则是新型商业模式的威力:在这164家新贵中,绝大多数是平台型企业,尤其是共享平台占据相当比例。

  二、独角兽企业为什么喜欢采用平台模式

  除了新能源汽车等科技型企业,大部分独角兽公司都属于互联网平台。所谓平台型企业,是指那些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给供求双方提供撮合的企业。无论是撮合打车的滴滴出行,还是撮合餐饮的美团点评,或者撮合借贷的陆金所,都是平台型企业。

  平台型商业模式的第一个优势是轻资产、快扩张。今日头条没有采编队伍,但其新闻阅读量却迅速拔得头筹;菜鸟网络并不直接投资配送能力,可它的物流覆盖范围却遍及全国。

  平台型商业模式的第二个优势是规模越大价值越大。价值既包括用户价值也包括平台价值。传统企业的规模效应通常来自制造过程的规模经济,而互联网平台的规模价值则主要来自信息传播过程的交叉网络效应。无论淘宝、京东,还是滴滴、饿了么,吸引用户的关键在于其规模之大。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领军企业也很可能通过搭建平台形成巨大商业生态圈,建立广泛覆盖的系统和规制,从而为所有参与者创造新的价值,同时也使得自身处于难以替代的地位。

  大规模用户加入带来了巨量资金和数据,而错综复杂的用户关系使得平台被深度依赖,仅此两项就为平台创造了业务创新空间;虽然政府部门对资金监管正在不断加强,可是海量数据的价值空间仍在持续拓展。这便是平台所具备的“积分”效应。所谓“积分”,就是通过平台聚集起海量差异化用户,凭借平台所特有的交叉网络效应,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和价值。

  如果说,如天猫之类的B2C平台会做“积分”的话,那些共享平台不仅会做“积分”,还擅长“微分”。所谓共享平台是指Uber、Airbnb等供给端以小企业或个人等“散户”为主的平台。在中国“独角兽”名单上,滴滴出行、美团点评、今日头条、陆金所等数十家企业,都属于这类平台。

  所谓“微分”,就是对客户持续细分,根据不同类型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因为平台优势不在自身能力,而在于把用户规模转化为资源,所以吸引具有不同特征的各类用户加入平台是“微分”的前提。无论是Airbnb还是今日头条,都是凭借海量散户的差异化供给来抗衡专业平台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通过多样化和精准营销来吸引差异化的消费者。

  在平台快速发展过程中,“微分”与“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微分”吸引了差异化的用户,同时满足了用户的差异化,给“积分”创造了基础;而“积分”发挥网络效应,提升用户价值,又为“微分”提供了有利条件。

  洲际集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惨淡经营三十年,一路收购兼并,形成“假日”“皇冠”和“洲际”等品牌,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管理公司,也不过管理着66万间客房。而全球民宿预订平台Airbnb,凭借互联网技术和共享平台商业模式,发展十年规模超过了400万间客房。这就是“微积分”的魔力:有效采用“微积分”技术,可以使企业实现超常规发展,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这也是众多独角兽选择共享平台模式的重要原因。

  三、独角兽企业的巨大风险

  然而,在独角兽企业被资本市场众星捧月,一枝独秀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发展模式所蕴含的巨大风险。

  曾几何时,进入世界500强成为中国企业的强烈追求,就像学者想拿诺贝尔奖一样。可是我们知道,世界500强是按照销售额而不是利润进行排名的。一些“大而不强”的企业也能堂而皇之地排在里面,让我们对这个排名的含金量打了折扣。

  如果以此来评估独角兽企业的话,则发现其中含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独角兽企业不是用销售额,而是用资本市场的估值来评价和排名的。而这种估值仅依据其最新一轮融资,哪怕融资比例占总股本很小,一样能抬高估值,就像一些股价很高但成交量很小的上市公司的市值那样不可靠。所以,如果说世界500强中有部分企业“大而不强”的话,那么独角兽中也有相当部分“虚而不实”。

  如前所述,许多独角兽企业喜欢采用平台甚至共享平台的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所能体现的“微积分”优势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巨大的用户规模。资本市场十分认同这点,所以对这类企业通过烧钱培育用户规模表现得非常“宽容”,但由此引发和助长了市场的风险。

  平台,尤其是共享平台,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迅猛扩张,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制造了不容忽视的一系列问题。

  一是平台的信息披露质量与用户需求严重不匹配。

  天猫上的品牌商家大都有很强的质量自律动机;而淘宝上散户卖家的品牌意识就差得多,所以“淘宝假货”自然就“野火烧不尽”。无论是滴滴顺风车的乘客悲剧,还是抖音上的视频乱象,一定程度上都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人人直接参与的共享平台虽然在闲置资源利用和差异化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对于保证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信息带来了巨大挑战。

  前互联网时代,经济活动主要在“熟人社会”中进行。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讯联系的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在“基于平台的陌生人社会”中进行。这就带来许多新的意想不到的风险。所以如何让那些平台,以及监管当局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加快提高平台的信息披露水平,营造基于深度征信体系的“熟悉的陌生人社会”,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课题。

  因此,共享平台需要在细分用户和保证信息质量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有时候“两重积分”是可取的。比如,让滴滴出行上的散户司机先“积分”成一些小公司,然后再把它们“积分”到打车平台上。这样,这些小公司就有动机和责任披露信息,从而有效改善整个平台的信息结构。

  二是平台发展过于激进,在短期竞争中似乎占有优势,却给企业乃至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隐患。

  平台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买单”。无论是当年的淘宝、天猫,还是后来的美团、大众,以及如今的共享单车,几乎都是试图通过引入更多类型的客户,形成更加复杂的商业生态圈而击败其竞争对手。但这种持续向新业务新领域的扩张,使得公司始终在高风险状态下运行。无论是乐视网的失败,还是美团打车的尝试,以及共享单车缺乏盈利模式的过度竞争,都代表着这种倾向,这也是“互联网+”行动风险不断的重要原因。

  如果平台的激进策略只是影响其自身的生死存亡,那应该由市场来解决;高风险者追求高回报而已。可事实上,这种激进策略不仅决定着个别企业的生死,还深刻冲击着许多新兴市场,影响着越来越多其他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兴衰,必须引起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

  在监管当局鼓励创新,监管政策比较宽松时,市场比较乐观,激进平台追求潜在用户的故事容易被资本市场所接受和追捧,这些平台的强硬扩张行动就能走得比较远,但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积累的风险也渐行渐大。一旦从政府到社会都意识到风险的严重性,甚至风险变现为损失,那么监管极有可能踩刹车,资本市场也会转向谨慎。激进平台的扩张计划很可能遭受夭折,资金链断裂。稳健平台在激进平台的挤兑下,或者已经奄奄一息,或者也不得不跟进激进策略,最终整个行业都会在激进平台风险溢出中遭受重大挫折。

  于是,中国近年的“互联网+”便出现一个怪圈:一方面激进平台在竞争中能够赢得资本市场追捧,另一方面这类平台给自身也给行业造成风险。由于如今行业间关联性持续增强,这种行为也很可能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在经历一番波折、付出不小代价之后,我们逐渐认知,激进平台这条鲶鱼,既能给经济社会带来生机,也可能造成危机。从央行整顿互联网金融到资本从共享单车转向知识付费平台,或许都是社会约束激进情绪,强化风险管控意识的共识与进步。


选自《上海参事》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