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上海要成为源头而不是码头
发布日期:2020/08/05 09:43:20
唐子来参事认为,进入新时期,上海应当注重经济发展的双轨并重和空间发展的两翼齐飞。在全球经济网络中,上海不仅要成为“门户城市”,更要迈向“枢纽城市”。所谓“门户型全球城市”就是境外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所在地,即全球资源的承接功能;所谓“枢纽型全球城市”则是本土跨国公司的全球总部所在地,即全球资源的配置功能。尽管上海建设“门户型全球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仅有7家财富500强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对标“枢纽型全球城市“,上海还存在差距。过去,上海吸纳外资企业来投资,虽然实现了全球资源承接功能,但还没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要成为全球枢纽城市,除了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更多要培养本土企业,靠本土跨国公司发力。新时期上海要成为源头而不是码头。
唐子来提出,要从“外力”和“内功”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应借外力”。上海具有无可比拟的营商环境优势,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理应争取成为“央企总部的主要疏解地”,上海既要勇于竞争,又要善于争取中央的扶持政策。 另一方面是“苦练内功”,上海应当精心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民营企业。可以预见,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须依靠本土高端资源,要成为本土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而不仅是境外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所在地,这也是“枢纽型全球城市”的应有之义。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双轨并重,唐子来认为,在“一核多片”的基础上,上海应当进一步强化“东西扇面”的空间格局,包括向外连接全球网络的“东侧扇面”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西侧扇面”。而且“东西扇面”可以再细分为四个圈层,包括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商务中心、特定政策区(东翼的自贸区新片区和西翼的一体化示范区)、周边关联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