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应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发布日期:2021/05/07 15:33:39

市政府参事  程维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了世界上数量最大、专业齐备的职业教育体系,累计为社会培养3亿多技能型人才。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学生供给质量与宏观层面上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微观层面上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换而言之,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目前在数量、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的需要。

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地区原主导产业正逐步向周边次发达地区转移。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发达地区可以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次发达地区则能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使区域内各地区可以根据各自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不高,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两者和谐共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

职业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互动共生发展。要瞄准市场,找准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着力点,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的精准对接。在协调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教育效益的有机整合。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只有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是确保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长久之计。

职业院校的办学和招生计划,要与区域经济市场的外部需求相适应。职业院校要以当地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整和设置专业,准确投放招生计划。职业院校的布局应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思路,在产业圈内设立或开办学校,既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的程度,达到资源共享、共用的效果,又有利于学生的对口就业。积极深化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须在合作中积极依托、联合企业,立足区域产业,整合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确立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

可以通过区域政府间的引导和推进,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在师资、装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周边次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并联合区域内各地的优势企业,组建跨地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在区域内深化产教融合。职教集团可以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装备、企业实习条件、学生就业等方面共享资源,为学生能力培养、就业创业、进一步深造等提供良好环境。

对于在岗职业技能人才,可以通过制定《职业进修法》,参照德国的“学习工厂”模式,定期进行培训、进修,不断更新知识,适应产业技术的发展。“学习工厂”的设立,可以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建立中心点。并辐射到周边地区,既有利于保证培训、进修质量,又可提高效率。

政府可为校企合作提供沟通信息、合作机会、咨询服务并协调双方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沟通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作用,使博弈的主体能取得双赢发展。

我国还可以借助世界技能大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要借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的机会,充分发挥世界技能大赛在中国举办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加强、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制度。大力倡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对职业院校实施专项支持,研究世界技能大赛体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并融入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标准建设之中。

通过世界技能大赛,推动高技能人才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潜心钻研技术,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技能素质。在全社会营造技能强国、技能成才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可度。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