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中的文化思考

发布日期:2021/08/16 14:21:25

市政府参事 江海洋

 

作为文化工作者,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形态中,如何摆正文化建设的位置,一直是参政履职中思考的问题。

常识告诉我们,物质能满足我们的生活。但常理也告诉我们,除了物质以外,生活的稳定,智慧的快乐,家庭的温馨,心灵的富有,友情的温暖,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经济发展一家独大地统领了社会的生活,对物质价值的创造与获取成为了社会成功的标志,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文化建设不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经济发展的数字,难以丈量时代的精神疆域,也无法抵达中华民族的先贤曾经造就的精神高度。

按社会发展的分工;经济是取“利”,文化是取“义”,经济“利”在当下,文化“义”在长远。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使然,而筑建大德,申明大义,是文化建设的必然。

40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不言而喻的。但飞速发展的经济,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唯利是图的价值异化、心浮气躁的人生状态、未雨绸缪的生存紧迫,导致了诚信缺失、信任缺位、价值缺损。虽然不能说现象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但至少,我们可以说,面对这些“缺德”的现象,文化疗治的力量显得缺医少药,力不从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4日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的血肉,那么文化便是一个是民族的灵魂。对于个人,它决定你是谁;对于民族,它决定这个民族的气质;对于国家,它决定了国家形象及向世界昭示的价值符号。文化所承担的价值,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成长及文明传承;文化的秉持信仰,提振信念,唤起信心,净化心灵,崇尚美好,坚守梦想的功能,不是单靠金钱所能构筑的。

价值观决定了发展观。文化的建设,必须以文化价值的最大化为第一要义,尽管文化消费可以拉动内需,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拉动整个社会的“精神内需”,这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标志。

文化,除了宏大的意义,还具有极为现实的功能:排忧解闷,聊补无聊,绝大多数人们的文化消费的基本出发点还是娱乐,这本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之下,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唯收视率”“唯票房”“唯点击率”的巨大惯性,推动着文化在“娱乐为王”的轨道迅速前行。

一位视频平台的首席执行官告诉我:我知道我们的节目文化营养不足的毛病,但这些节目是我们的饭碗所在,在利润和意义之间,我们只能偏重前者。在这般经济思维的指导下,商业算计更改了文化的坚守,资本的逻辑绑架了艺术规律,文化传播的力量,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势单力薄。以经济思维构筑文化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创作,以消费为模式的文化经营,导致了文化传承与发展历史使命的式微,也困扰着文化从业者的价值取向。一部电影的投资,一半多的制作费用付了明星的片酬。市场告诉我们:明星是赚钱的保证。是市场错了?是我们错了吗?是明星错了吗?好像都不是。那是谁错了?以捉襟见肘的经费,“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高质量的作品谁来保证?

利润,自古以来都不是衡量文化作品价值的标准,如果仅仅着眼于眼前“利”去发展文化,那只能是“见利忘义”。文化所创造的价值是整个民族的精、气、神,而不仅仅是GDP。

楚有辞,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后人的绝不应该只是抖音和小品的“小时代”!

令我欣慰的是,在15年政协委员和4年市政府参事的经历中,在呼吁、建言、建议中,我见证了上海对文化建设从单纯取“利”到取“义”的过程。我和其他委员们对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硬指标之一:上海在“保护城市历史遗存”与世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差距提出了呼吁。上海对2002年制定的保护历史建筑的法规,在14年、17年、19年不断地修订补充,使之成为“史上最严厉、最全面、最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上海对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是下决心、动真格的。

记得几年前,在市政协讨论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会议上,我曾经说到:经济和文化是城市腾飞的两个翅膀,与上海经济发展的鲲鹏之翼相比,上海的文化之翼还是相对弱势的。投入产出的算计,使我们错失了不少机遇。那么让我们换一对翅膀——上海曾经的100年与上海未来的100年。100年前上海先民所创造的历史遗存,至今还光耀着这片土地,我们今天所做的,也应该福泽100年后上海的子孙。当时说这话的时候,只是文化人的一时兴起,没成想在短短的时间里,上海真正完成了义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城市文化的鸿篇巨制:贯通黄浦江两岸45公里人行步道,把一个百年贸易、工业的黄浦江,变成了全体市民的黄浦江!把构建软文化实力,当作了经济建设硬指标。这是一项不计成本、不计利润的城市文化建设的大工程,是一篇高屋建瓴、水银泻地的文化建设大文章。它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1月考察上海时所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也是一份体现上海市政府建设“人民城市”成绩的出色答卷。

2016年11月初,我提交了《关于上海建立国际高端电影视觉特效研发摄制中心的建议》。当天,就得到了时任市政府领导首肯的批复。随即,在文广局牵头、经信委指导下,展开调研、规划并推进。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创50条),明确把在上海建立“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作为核心目标,制定了1+3+X的战略规划。这个“1”就是“全球影视创制中心。

2019年6月,我和我的团队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指导下,发起、策划、参与组建了“全国影视后期特效联盟”,囊括了全国影视高科技企业在内的320家特效公司,并发表了中国影视高科技产业的《上海宣言》。

2020年初,曾经拍摄《流浪地球》、《战狼2》、《长安十二时辰》、《哪吒》等影片的国内最具实力的数十家公司,已签约入驻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暨正在筹划中的上海浦东国际影视高科技园区。

作为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系列活动,我参与组织了第二届中国后期制作工作发展论坛,会同中国电影声音制作者联盟、中国电影剪辑师协会,共同撰写为电影工业4.0版的后期制作制定产业标准的“产业白皮书”,受到了中宣部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的高度重视与肯定。可以期待,在“2035年把中国建设成世界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激励下,在长三角经济巨大的经济实力集聚下,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所激发的强大动力的推动下,调整好经济发展的结构,摆正文化产业发展的位置,以经济建设铸就的“金山银山”,去构建亿万中国人民心头的“绿水青山”!


选自《上海参事》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