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八届参事国是论坛主题:以开放促改革的路径与机制

发布日期:2015/03/13 07:26:59

  上海第八届参事国是论坛

  研讨“以开放促改革的路径与机制”

  2014年9月16日,由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办的第八届参事国是论坛在上海海鸥饭店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以开放促改革的路径与机制”。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方宁、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市政府参事王新奎作总结发言,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副主任薛洪玉主持。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方宁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过去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今天,我们依然要走开放的道路,通过开放促进改革。参事是宝贵的智力资源,通过讨论,一是认识中央以开放促改革思路的重要性,二是促进东西部地区的融合,三是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健康发展。

  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在致辞中指出:上海自贸区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有效释放制度红利;简化管理、扩大开放,营造巨大投资空间;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率先与国际接轨。自贸区今天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明天必将是稳增长、促转型,扩大就业、拉动内需的高产田。国是论坛汇聚全国参事力量,集中各方专家智慧,为完善上海和上海自贸区“开放促改革的路径与机制”展开研究、探讨,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意义深远。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国务院参事汤敏、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先后作了主题演讲,中国人民银行和北京、吉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安等22个省(区、市)的政府参事以及专家学者等18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大家围绕“各省市以开放促进改革的思路和探索”、“与上海自贸试验区等国家开放战略对接的政策建议”,进行了深入地研讨交流。

  本次参事国是论坛是继2007年“长江黄金水道建设”、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09年“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0年“低碳,引领城市未来发展”、2011年“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2012年“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管理创新”、2013年“大都市转型与发展”等论坛之后的又一次盛会,多家媒体深入报道,在业内已形成品牌。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方宁

  在国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去年的同一时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一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等制度创新方面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正总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事实表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将会为全国带来示范效应。

  2008年以来,欧美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泛太平洋战略伙伴协议、跨大西洋投资贸易伙伴协议等区域贸易协议相继出台。这些协议的实施效果虽然有待观察,但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中国过去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来自于改革开放。今天,我们依然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日益变化中的世界?还有满足既有的成绩步履蹒跚?上海建立自贸区,已经鲜明表明了我们的选择,这也是本次论坛的主题,以开放促进改革。

  我们讨论以开放促进改革的路径与机制,说到底,就是希望通过对外开放,把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衔接起来,促进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相互流动,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达到培养企业新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国际投资贸易高标准的新规则,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年来,许多地方纷纷向中央争取自贸区试点,积极性很高。但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在发展思路上依旧沿用跑马圈地的老观念,这不利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也与中央的精神相违背。

  这次会议有包括央行和全国22个省区市的政府参事代表与会,可以说是一次参事系统群英荟萃的聚会,这次会议有社会各方面专家的参与,是参事与社会的互动。

  我们希望大家坦诚的交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进一步认清以开放促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二是进一步促进中东西部的融合,通过交流各省的情况以及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举措,相互学习和借鉴。三是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健康发展。出席会议的参事都是各地经济领域的专家,是政府的重要资源,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上海市副市长赵雯

  在国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当前,中国面临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的严峻复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凝心聚力、爬坡过坎。聚焦破茧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促就业,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性调整的新常态,推动各地区、各领域、各阶层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上海坚持创新转型,实现稳中有进。上海自贸区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有效释放制度红利;简化管理、扩大开放,营造巨大投资空间;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率先与国际接轨。蹄疾步稳,为“最终形成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的全面实施,自贸区今天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明天必将是稳增长、促转型,扩大就业、拉动内需的高产田。自贸区可谓“长风破浪正当时,高挂云帆济沧海”,前景无限。

  此时此刻,国是论坛汇聚全国参事力量,集中各方专家智慧,为完善上海和上海自贸区“开放促改革的路径与机制”展开研究、探讨,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意义深远。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

  不断扩大改革竞争中的对外开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改革开放新的蓝图,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战略部署,强调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明确提出了以开放促改革。我们理解,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在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进展中实现,这就要求深化改革;只能在与各国各地区竞争合作的交流进程中实现,这就要求扩大开放。国际分工中的新定位,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从根本上依赖于不断焕发生机的体制机制才能确立,因此必须推进开放条件下的改革。体制机制的活力和能量只有在国际比较和竞争中才能激发出来。因此,必须不断扩大改革竞争中的对外开放。没有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没有开放,改革行而不远。改革没有止境,开放没有止境。

  我们分析,以开放促改革有4条主要路径。第一条就是通过对外谈判签署多双边协定,包括多边、诸边、区域、次区域、双边等多种谈判渠道。第二条就是遵守通行的国际规则,如透明度原则,政府也要做出承诺,出台或者修改经贸政策必须公布,公布前要征求意见,公布后还有一个过渡期,让相关方适应。第三条就是自主开放,有一些开放不是别人要求我们的,是我们根据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主动做的。第四条就是借鉴国际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过来促进我们的改革,这样才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梳理当前的改革任务,我们认为以开放促改革主要有9大领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促进公平竞争和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内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相关的产业改革、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推动开放和促进改革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在思想领域。有一种困难大家可以想象,就是我本来有权力,通过改革权力没有了,这是很大的阻力。还有就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这里既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不足的问题,也有思想认识模糊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就很难统一思想来推进工作,这也是参事国是论坛要讨论的一个必要性。

  此外,政府缺乏监管能力也是对外开放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审批权力取消后不知道怎么管。如果不会事中事后监管,那么开放之后就可能出现混乱。但只有在开放过程中,才可能学会事中事后监管,这也是我们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目的。一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的很多经验不是我们在办公室里、在开放之前就能预先想到的。

国务院参事汤敏:

高科技企业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2004年以前,中国对外投资几乎为零,但此后就迅速拔高。2008年、2009年的时候,世界的对外投资在下降,我们还在上升。现在美国的对外投资是中国的3倍,但是十年以后,中国就可能会超过美国。问题在于,这样大规模的投资下,怎么能够保证我们投得好,特别是怎样能够保证我们国内的企业在大规模快速对外投资时不至于产生空洞化问题?

  我们要关注国际上的创新,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百货互联网等,都在冲击传统的各个行业。高科技产品及其服务已经变成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过去从实验室、从大学再到产品试验然后真正上市场有很长的过程,现在这个过程越缩越短。过去这些新产品、新技术往往都由500强大企业做出来,而近来这个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公司更多的去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一些创新产品。这和美国政策上、法律上的变化有关。美国在1980年通过一个法案,使科研产品可以很快的转化到企业里。小企业或高校老师可以保持知识产权,当操作权到企业手里时,他们可以得到一部分股权继续研发。这个创新模式留给了外部公司大量的合作机会。

  此外,我们如何在走出去的时候引进来?中国正处在非常艰难的转型中,我们的企业特别是沿海企业,由于劳动工资上涨,环境要求严格,一些劳动密集企业失去了优势,但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模式并没有马上接上。国外的服务外包,有大量的、新的机会,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把它引进来呢?实际上对中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三大优势:我们有钱、有市场、有大规模的低成本的制造能力。因此,可以投资国外的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的小企业,甚至可以直接投资科研和专利支持的美国本土的中小企业,把这些企业这些技术跟我们国内的生产进行合作。另外,我们利用市场把这些产品一部分或是相当一部分卖到中国,对这些小企业就有极大的吸引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进展情况和制度创新

  自贸区从建立到现在稳中有进。一是今年1到8月份入驻企业的同比增长很大,5月份以后,新入驻企业的数量趋于平缓。二是进出口总额高于全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三是集装箱吞吐量和国际中转箱量也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四是金融领域改革中,人民币跨境资金池收支额的月增长和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月增长都非常大。

  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着力点是推出了一批新的制度。一是抓住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新变化对扩大内需带来的新机遇。二是制度创新着眼于顺应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过程中的新要求。三是着眼于探索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新工具。

  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我们第一批推出了23项服务业的开放措施,今年6月30日又推出了14项开放举措。在监管方面,我们探索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环节是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年报公示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微观领域中,一是把过程监管作为主要环节。二是着力推进分类风险防范,主要对行业风险实施审慎管理。三是对业务的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四是对市场风险实行分类管理。此外,还采用技术标准进行监管、强化诚信约束机制、引导市场的监管预期、试点行业进行特殊监管等。在要素自由流动方面,我们的进口远远大于出口。我们根据制度创新的情况和自贸区的区位条件,大力推进五个方面的要素集聚:总部经济、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

  下一步,我们要对标国际高标准进行制度创新,以开放促改革。负面清单已经从190条减少到139条,我们还会进一步缩短负面清单。缩短负面清单时一定保持透明度。探索完善行政公开透明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实行准备期制度。同时要探索公平竞争的环境,我们正在调研民营企业,研究进一步取消民营资本投资和产业准入等,进行环境评价的分类管理,完善政府的采购规范。此外,还要探索完善权益保护制度,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建立多渠道的纠纷化解机制,三是设立知识产权局,四是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庭。

  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

  为什么还需要以开放倒逼改革

  对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周年的评价,关键是用什么标准。如果是用传统的以开放促招商引资、促出口、促投资的标准来评价,那么评价可能会很低。但如果以开放促改革这一新开放观下的标准来评价,那么这一年上海自贸区已经在如何把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的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为什么会有开放倒逼改革的压力,那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新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重构。这种重构主要表现在:规则谈判的平台由以往的多边关系平台向伙伴关系平台转移,规则谈判的重心从贸易规则向投资规则、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实体贸易向数字贸易、关税壁垒向监管壁垒、边境措施向境内措施、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经济标准向价值标准等所谓21世纪新议题转移。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第一轮我们抓住了,我们用高度的意志、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才有今天的这么巨大的发展成就。现在面临着一个转折关头,面对全球贸易、投资规则重构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我们绕的过去吗?看来是绕不过去。我们也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规则,我们也要参与规则制定,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新的开放观。

  新开放观是什么呢?我认为新开放观的核心是以开放初进改革。因为开放的前提是参与,参与的前提是适应,适应的前提是改革。改革放到第一位。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就是一个开放倒逼改革的压力测试平台。目标是营造一个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核心是通过改革使政府管理经济、管理贸易、管理投资的行为国际化。有人问我,自贸区一年了,对上海GDP有什么贡献,我说改革的红利主要表现在通过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高上。这种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高是无法简单地用GDP来衡量的。

  自贸区建立一周年了,我自己最大的体会有以下三条,第一,上海自贸区拒绝跑马圈地,拒绝特殊政策,要适应这个理念上的转变有一个过程。第二,所有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最终都要以可复制可推广为目的,这在改革目标的选择上,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第三,要把风险可控作为重要底线,这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上给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上海自贸区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溢出效应将一定会越来越明显。

  嘉宾观点荟萃

  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长三角地区的对外贸易非常发达,应率先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探索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关系。而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是消除贸易通道和贸易制度的障碍,要推动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洋经济综合示范区,建立双边多边的合作产业园区,推进上海与苏州、南通、宁波、舟山自贸区一体化建设。

  河南省政府参事郑泰森:河南省是中部内陆开放程度比较低的一个省份,改革开放35年以来,经济发展虽然很快,GDP总量居于全国第五位,但经济外向度很低,产业结构主要还是资源型产业占主导。最近,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获得国家批准,下一步要以此为依托,打造中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开发的高地。

  广东省政府参事苏泽群:广东在开放促改革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区域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探索与境外政府组织的合作。三是在对外开放过程当中,以环境倒逼企业的转型升级。

  重庆市政府参事马忠源:重庆这几年积极探索内陆开放的路径和机制。个人体会有以下十个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引凤筑巢,通过先招商,引进大项目大企业,直接落户,再争取中央的支持。二是全产业链招商,形成了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三是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四是延长产业链,逐步实现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五是创新服务。六是畅通物流通道。七是创新监管。八是开通了“渝新欧”班列。九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浙江省政府参事王东祥:上海的自贸区给我们呈现了开放的崭新一面,也给经济大省浙江带来了机遇。提三点建议:一是沪浙合作扩大洋山保税港区,拓展自贸区的空间。二是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构建复制上海自贸区政策主平台。三是充分发挥深水港区优势,争取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自由贸易港区。

  湖北省政府参事梁亚莉:湖北省省委省政府今年7月份作出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决定,根本点是复制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关键词是改革,而不是优惠政策。自贸区的改革,有人说主要应该在东部开始,中西部地区先天不足。我认为中西部有增长经济较快、资源丰富、成本低等优势。

  四川省政府参事张成明:我们学习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经验,重要的是学习先进的理念,学习先进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要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创造,探索符合成都、四川乃至西部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手段。成都尽管偏远,但在西部是一个中心,也要变成改革高地。

  上海市政府参事金亦民:关于深化贸易便利化制度的展望。第一,建设大数据平台首先要进行系统化的流程再造,必须以促进贸易便利化为最终目的,融合企业政府部门、服务机构的多方需求,建立一个快速有效的协调机制。第二,大数据平台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大数据平台建设要有一个准公共产品性质。第三,对平台的功能进行评估,适时调整措施、优化程序、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赵晓雷: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转型升级,一般要通过国内国际市场联动,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要素配置和资源循环。现在国际市场这么大,我们完全可以两个市场联动。上海自贸区就是要成为一个高水平全方位的开放平台,尤其是通过投资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改革和试验,营造有利于高端企业和市场要素的营销环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