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启铭谈两岸创新与经济转型

发布日期:2015/05/21 06:41:40

  一、两岸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

  2001-2011年,台湾经济平均增长率3.94%,其中除了劳动投入和资本累积外,主要靠全要素生产力贡献了1.94%,占了将近一半。全要素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就是资产配置,包括制度改革、自由化等措施,但更重要的是靠科技创新。而大陆1995-2011年经济潜在增长率9.9%,其中全要素生产力增加占3.7%,约为1/3。根据WEF(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报告,目前台湾处在创新驱动阶段,大陆处在效率驱动阶段,共同点是海峡两岸均已脱离了用劳动增加带动经济成长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陆和台湾在产业互动和功能互补上有天然的合作点。

  二、两岸创新优劣互补与最大综效

  根据世界银行《2030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报告,大陆的创新优势包括:研发支出迅速增长、制造业部门巨大规模、高素质人才增长等。创新劣势包括:政府和国企承担大部分研发工作;科技专利和论文数量虽快速增长,但难以商业化;缺乏一个激发广泛创造力和创新的体制。但这些劣势却可与台湾的创新优势结合互补。

  台湾创新优势有:产品创新能力强、商品化速度快,有雄厚制造业基础作支持,产业网络健全,协同创新能力强,国际连结紧密。劣势为:内需市场小、产品开发缺试验场域、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创新集中于信息相关产业、研发中心集中在企业总部、未能充分运用海外人力资源。

  台湾在全球创新走廊中扮演的是商业化和产品创新的角色。日本和欧盟这些先进国家把科技创新转移到台湾,来做商业化和产品创新,而亚洲的新兴经济体主要做市场创新。通过这一过程,把研究发展更新三位一体整合起来,把高科技国家的东西扩展到全世界,这是台湾的价值所在和最大的优势。但台湾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内需市场较小(2300万人口),新产品缺乏试验场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等,但这些问题都能在大陆得到解决。

  因此,两岸产业有相当大的合作空间,刚好可以互补互接。目前全球市场正面临数位化转型,而台湾最强的部分就是资讯及通讯产业(ICT),可与大陆的制造实力及市场结合,正好是两岸产业创新可以大力合作的地方。两岸产业创新的优劣势若能互补就能达到最大的创新产业综效。

  三、两岸共同规划建立产业创新合作机制

  两岸产业合作有两个大平台,一个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另一个是两岸搭桥计划,目前已推动两岸20多个产业合作,都已成为合作平台的支柱。2013年11月4日“两岸企业家峰会”上曾培炎理事长指出,两岸现行的互补合作仍停留在较浅的模式,以目前的合作层次,在深入整合方式上,明显不足,两岸产业合作也需要转型升级。

  尹启铭认为,两岸已到了进入深层交流的时点,两岸产业合作应进入区对区、点对点的深入合作阶段。但怎么做?重要的合作从哪里做起?首要条件是从共同规划做起。这样两岸才能有合作的共识和互信的基础,才能出台互惠互利的支援政策。因此,必须尽快成立“两岸产业规划小组”,两岸共同商讨,达成共识,确定项目,推动日程,确定路径图,这样才会有相应适合两岸产业合作的政策出炉,真正实现两岸产业合作。

     (演讲者简介:尹启铭,国民党智库执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