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参事与德国专家共话工业4.0

发布日期:2015/07/30 02:31:53

图像

  7月29日上午,市政府参事室、市对外友协、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在上海大厦联合主办了“创新与工业4.0”研讨会。

  研讨会上,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市对外友协副会长周亚军、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主任史丽娜(Catrina Schläger)先后致辞。德国蒂宾根大学丹尼尔·布尔(Daniel Buhr)教授应邀作“工业4.0:针对创新政策的10个论点”专题报告,市政府参事包起帆,中科院院士、原市政府参事褚君浩等专家作交流发言。

图像

  丹尼尔·布尔教授认为,工业4.0所体现的日益增强的数字化过程不仅将大幅改变工业领域,还包括我们的社会。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创新政策这一维度的审视。他指出,想要实现工业4.0,政府要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必须促进系统;必须带着批评眼光质疑“高科技强迫症”;必须致力于社会进步;应首先把工业4.0理解为一种社会创新;应该增强“德国模式”(协调式市场经济);必须想到人的因素;必须致力于数据保护和数据安全;应促进技术与社会创新之间的协作等。

  包起帆认为,中国要实施工业4.0首先需要认清自己,正确判断中国现在所处的位置。中国虽已经启动了工业4.0的步伐,但要实现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出路应在产业的精致化、品质化上。3.0、4.0都是手段,目的是为了造出低成本、精致、高品质的产品。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厂、工业,中国的工业制造之路可能会走得更好。

  褚君浩认为,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符合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今后制造产业发展具有数字化、个性化、扁平化、智能化的特征,我们政府的政策、运作机制都要根据这样的特点来调整。此外,发展工业4.0,不论是发展能源、材料、生物,还是医药、机器人、3D打印,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研究。

图像

  市政府参事王新奎、左学金、杨洁勉、孙南申、叶建农、王恩多,市商务委副巡视员桑琦等与布尔教授就“工业4.0迈进过程的社会适应度”、“工业4.0的界定范围”、“中德对工业4.0的共同研究”、“工业品知识产权的法律界限”、“中德政府如何推动两国制造业企业优势互补”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