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走通“体育”路 陈世益参事与市民畅谈体教融合
发布日期:2024/06/26 09:39:39
运动有益身心健康,特别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诸多好处,这是大家都认可的观点。近年来,体教融合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招生体制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支持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走通“体育”路,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带着相关调研成果,6月24日中午,上海市政府参事、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华山医院运动医学和运动康复学科带头人陈世益应邀走进“市民与社会——参事之声”节目,与市民连线交流,阐述参事观点。
主持人秦畅从参事近期一份调研谈起。参事们调研发现,随着近年来招生政策的变化,体育特长生招生的普遍取消,原有的青少年训练升学体系被打破,体育拔尖人才的选拔出现了一定困难。新构建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实际操作中出现义务教育阶段无法跨学区招生、高中阶段文化课要求过高、高校招生政策限制较多等问题,亟待解决。
围绕这一话题,听众纷纷留言,给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有人担忧,如果为体育特长生提供特殊通道,会影响到教育公平性;有人认为,像足球等项目的实践证明,完全市场化并不能提高竞技水平、选拔出优秀人才;有的表示,真正的体育尖子、奥运级别选手的确需要尽早选拔培养,还是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有的听众建议,要像选拔数学特长生一样,建立公开公平的赛道来选拔体育特长生,但要把握好教育公平和特殊选拔之间的平衡。
陈世益参事与听众现场互动交流,并就这一问题提出建议。他认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社会需要更多有闯劲、有特长的青年人。要认识到体育的特殊性,为体育拔尖人才重新设计一条有利于他们成长的通路。要在现有“一条龙”培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育特长生的相关评价、升学保障政策,突破学区布局、各学段衔接等限制因素,积极打通高校升学渠道,同时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课程设计,探索新型体教融合的学校模式,为体育后备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欢迎扫码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