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之声”又开播 赵卫星参事谈城市共享公共空间
发布日期:2024/10/28 14:51:13
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居民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近年来,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开放共享举措不断丰富,比如“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全面建成,各类城市公园拆除围墙且免费入园,上海展览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等诸多社会资源向公众开放共享等,都是成功案例。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共享空间更好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成为市政府参事关注的课题。
10月25日中午,赵卫星参事走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参事之声”节目,与市民朋友共同讨论城市共享公共空间的相关话题。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秦畅就邀请听众朋友们多多参与,推荐一个自己身边做得不错、值得分享的公共空间。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听众们推荐的公共空间,除徐汇滨江等比较有名外,其他很多是不太知名的地方,有南京西路转角的口袋公园、有老建筑里腾笼换鸟的特色展厅,还有中环路下充分利用空间的洛克体育公园,甚至还有可供人谈天说地、休憩发呆的熊猫食堂门口的座椅。
对此,赵卫星参事深有感触。他表示,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客厅,是供城市呼吸的肺,它为城市带来了活力和色彩,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所以,城市公共空间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公园、绿地,也可以是图书馆、博物馆,还包括体育健身场所、社区活动中心,等等。
赵卫星参事认为,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我们还需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扩大公共空间的供给。比如,上海有很多单位有附属绿地,可以拿出来与市民共享,而现有的开放比例不足5%,在这方面有很大潜力。如果我们能做好政策支持、机制保障、风险管控,鼓励相关单位主动作为,那么不需要很大成本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就有很好的做法。再一个,在市中心区域、老旧小区等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要发挥上海人善于“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本领,充分利用好边边角角,把盆景变成风景。此外,在公共空间的设置上,需要考虑小尺度、混合式、多业态、街坊式,这样才能更加亲近市民、更有烟火气,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
最后,赵卫星参事表示,除了诗和远方,我们也不能忘却身边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上海成为“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
欢迎扫码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