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转型?请听“参事之声”,袁振国参事谈数字化教育

发布日期:2025/02/26 09:06:50

001.jpg

  近日,随着Deepseek爆火,人工智能相关话题成为大家热烈讨论的焦点。各行各业都纷纷加入,思考如何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面对这样的趋势,教育行业应当怎样转型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2月24日中午,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带着相关研究成果,走进“市民与社会——参事之声”直播间,与市民连线交流,畅谈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数字化教育问题。

  对于这一热点话题,市民参与互动的热情高涨,许多市民打来电话或网络留言。有的认为,人工智能说白了就是门高级技术,仍然需要人来掌握;有的表示,人工智能教育要从小抓起,要多给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有的认为,人工智能对传统以记忆为主的教育方式冲击很大,需要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听众指出,人工智能虽然很牛,但技术只是辅助,无法替代教育中“人”的关键作用,教育始终是人点亮人的过程。

002.jpg

  对于市民朋友的交流互动,袁振国参事深表赞同,并从专业研究的角度予以回应。他表示,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不再是循序渐进式,而是出现了一种“涌现”现象,会在较短时间内突然改变对未来的预期。较为典型的就是人工智能发展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比如,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就不是授予传统学科,而是授予了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对此,我们早有相关的战略判断。《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003.jpg

  那么,怎么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呢?我们的基础教育准备好了吗?校长、教师是怎么理解这一问题的?面对主持人秦畅的提问,袁振国参事表示:首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害怕面对变革,人工智能并不是将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部推翻;相反,如果你早知早觉,善于利用相关科技成果,就可能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实现“弯道超车”。其次,教育数字化、智能化,与人工智能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推动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其他领域,人工智能发展越好,人被替代的就越多,比如无人化工厂、数字主播、云医疗等,都是如此。但教育数字化的过程,并不能将教师替代,也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直接接受人工智能的成果,更重要的在于将它作为一种工具来发展自身。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在教学中如何让人工智能替代机械重复的劳动,从而更聚焦于发挥人类的思维和想象力;如何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更加愉快、更加自信;如何让校长、教师们通过人工智能,更及时、更迅速地得到学生的教学反馈,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004.jpg

  最后,袁振国参事表示,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领衔人才的光荣使命,更需要在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开展数字化高质量转型,更好地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因材施教”功能,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005.jpg

欢迎扫码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