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参事做客“市民与社会——参事之声” 畅谈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应对策略

发布日期:2025/11/20 09:09:42

001.jpg

  最近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对各行各业都带来重大影响。其中,教育如何应对,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内容之一。

  11月17日中午,上海市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应邀走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参事之声”节目直播间,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问题,与市民朋友连线交流。

002.jpg

  主持人高嵩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各种AI应用的落地和普及,不仅在校生,很多在职人员也都在担心自己的岗位会被AI取代。另一位主持人朱应表示,AI作用很明显,比如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利用一款教育AI,个性化提供错题归纳、试卷分析等,有效提高了教育针对性。

  对于两位主持人的观点,胡卫参事表示,这正是大家对人工智能的典型看法:一方面认为AI应用很方便、很有用,另一方面又对它可能带来的冲击抱有顾虑和担忧。

  胡卫参事指出,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共存的时代,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全球AI创新浪潮不断涌现并投入大规模运用,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革命的新纪元。微软近期一项研究提出40个最有可能和40个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最可能被替代的职业,其主要特征是标准化程度高、流程重复性强,只涉及知识的整理和处理,还包括市场分析、房屋设计等一般认为带有一定研究性的岗位。最不容易被替代的职业主要有三个特点:需要实体操作能力、需要精细动作控制、需要复杂环境适应能力的工作。

  胡卫指出,教育的底层逻辑是教书育人。今后,传授知识的职能可能会更多让位于AI,而老师将更多关注于如何育人。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的方向,不在于培养与人工智能比拼速度的“竞赛者”,而是要回归本源,培养人的“元技能”,比如批判思维、人际关系建构、团结协作能力等。工业时代的教育匹配的是工业时代的生产需要,知识传授主要是单向度的,学生以精准复述知识为主要任务。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要匹配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和生活需要。AI时代下,智能体将能够替代人类很大部分的生产活动,人类为生存而被动劳作的必要性正在逐渐消弭,学习的目的正从“为谋生”转向“为更好的生活”,因此需要左右脑平衡发展,兼具知识面、想象力、艺术感和责任心的综合能力。

  很多听众朋友积极参与了话题讨论。有的表示,AI越来越厉害,我们应该去做AI做不了的事,比如不容易被AI取代的一线工程师、技术工人等;有的认为,AI太重要了,要研究并调整学校教育模式、课程和科目设置,专注培养与AI相关的各种能力,改革考试制度、选拔方式,提高教育效率等。

003.jpg

  对于听众朋友的积极讨论,胡卫参事从专业角度予以回应。他表示,AI时代的技术能瞬间喂饱人的知识,但发现问题的眼睛、提出问题的勇气、定义问题的智慧,这些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才是人最宝贵的品质。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下,不会使用AI的人将很难适应。目前的教育模式仍然带有工业时代的特征,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最近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从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增强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跨学科交叉复合学习。除STEM能力外,我认为,还要加上一个ART,即艺术能力。因为,艺术的尽头是数学。科学用艺术来表现,艺术用科学来实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跨学科人才。在此背景下,新理科、新工科、新文科等概念不断演进,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校企结合蓬勃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其中,职普融通就是一种方案,打破传统教育类型的区隔,构建起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立交桥,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007.jpg

欢迎扫码收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