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八音盒——我的专业随想

发布日期:2024/08/15 09:06:15

  

  “哚唻咪发唆啦西哆……”十几年前,夫人去欧洲瑞士带回一个精巧的八音盒,暇时,我会开足马力,让它发挥。“悦耳清灵”,常常激发起自己对人生的回眸与联想……

  人的生命之路,是学着走路,学习、成长、克艰、成熟、收获、和坐着释然的多时段里程。个中留下轨迹和规律,如同音域中的音符,令人玩味,也各有启迪。

  当人们走进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的职业学习、工作生涯的旅途,这八个音符也会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每一个人都会和国家的成长一起,在青少年成熟和发出光和热中经历收获和新的攀登启程。在2023年的启始,结合自己学习、从事的专业,写下八个音符相关的感悟,请大家指正。

  “哚”:选择好自己的合适专业,可以影响自己的一生

  “哚”是人生的启蒙,有点青涩,它与长大联接。青色有着蜕变的意思,一般是指少年与青年早期。我的青色之路处于国家极为特殊的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文革动乱的学业荒芜、17岁早早就业对社会的认知、拨乱反正后知识的春天,成为自己青色的旋律三部曲。感觉中,我是时代的幸运儿,凭借着自己两年的苦读,搭上了“知识才是力量”的班车……向上,求知,憧憬,至今难忘……

  1971年,才17岁的自己,根据当时政策,分配到上海的一家中型规模的综合商店当营业员,大概表现还行,3年后让我当了会计员。其实,只有初中那点知识,“神奇”的算盘就吸引了自己。我母亲是1948年复旦大学会计系毕业的,“子承母业”也自然而然成为了自己的主流想法。2年后,我成为当时虹口区综合商店中极少的独立核算的“主办会计”,其中在上海市商业系统的

  珠算比赛中也曾名列前茅。恢复高考后,我把“上海财经学院”填列为第一志愿;因为有会计实务经验,我还当了班级的副班长。当时,中国会计学界的泰斗式人物,娄尔行、徐政旦、石人瑾等都是我们的任教老师,特别是有关三式记账的展望更令我们振奋。如今,我们班已出现了诸如财政部会计司领导、上海市财政局领导、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领导、国家审计署上海特派员、上海立信会计事务所合伙人等一批知名专家领导,和一大批教授。每次聚会,畅谈国家会计大势和创新会计的信息、见解、观察及水平,常令我颇有启迪。44年后的今天,我想说,“选择好合适的专业,十分重要。”会计专业是中国经济和管理发展的一项核心基础,中国证券发展,需要会计学科的支撑,更应得益于会计学科自身的发展。

  “唻”:优化学科融合,用好成长阶段中的神来之笔

  “唻”是人生的成长阶段,它呈绿色属于上扬型音符,回望阳光发展的“万里长城”,绵长四十年,贯穿着人生的绝大部分时光。其中,核心支撑十分关键,如学习的专业理论基础、实践的实务经验积累,不同岗位的履职历练,都可能形成自己系统的发展思维。绿色成长,渐进前行,常常能体现出蓬勃生机与生态盎然……

  我把人生中的成长阶段定格为40岁至工作退休的30多年,因为它是人生价值与作为成长的持续关联时期,也是对每一个人

  整体评价盖棺认定的基本阶段。毫无争议的是,每个人的成长阶段都会有其主线。有的在领导岗位履职,有的在专业技术岗位发展,也有的两者兼顾,协同前行。回顾自己的四十年,属于以专业学科为主,顺应于成长阶段的水到渠成的类型。从1991年起走上大学系副主任业务领导岗位,到1997年起担任大学副校长,一直在局级岗位上25个年头,都是突出了自己的业务所长和岗位需要。回顾成长阶段自己的主旋律,我始终记着在复旦访问学者期间,恩师顾国祥的教诲:要坚持自己的专业,融化好多学科的渗透组合,运用到自己成长阶段的各个岗位。因为岗位职务会有变化,但国家安排使用的方向则是一脉相承的。你是专业知识型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做好工作履职的根本。在大学领导岗位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岗位,在浦东新区人大副主任的岗位,乃至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的岗位,我都坚持用顾教授交给我的“神来一笔”,在成长阶段,以专业所长为基,用优化学科而合为“魂”,比较好地胜任了3个以上重要领导岗位的工作,而做出的较好成绩的项目又都体现在“基魂合一”的支持上。我想说:“成长阶段的神来之笔,来自于专业融合的持续学习。证券业应该也是如此。”

  “咪”:坚持正向克坚,必须科学应对识大势,走出小我写新篇

  “咪”是人生的克艰过程,我把它喻为“扫黄”的战斗。有时困难会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段和不同事项中出现,我似乎觉得:遇挫不馁,正向克艰,因势利导,科学破解才可能护航绿色生态,增强进步的勇气和信心。同样,人生不免会有一些遗憾,无需抱怨,因为它是人生不会缺席的“常客”,无人例外。

  回想1991年起走上专业为基的成长之路,自己也碰到过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在组织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主动努力,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和履职实力。记得那是2004年,上级领导安排我去上海金融学院担任副校长,在当时校班子里,我是唯一会计学科出身的,听说市里某

  领导明确大金融必须要有会计的基础体现。而班子分工却让我分管基建、后勤和成人教育,甚至会计还不在范围之内。我怎么也看不到自己的专业强项可以直接发挥作为的地方,自己是党外干部,怎么办?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领导和民盟市委主委张圣坤教授和我多次谈心,让我正确认识,维护大局,走出小我,锻炼自己。在时任校主要领导的关心下,我在熟悉和调研的内容中,找到了学校基建后勤、成人教育的不足。事实上,会计与管理理论是科学解决、改进提高的重要武器。于是自己和相关中层干部逐项寻找堵点,提出循序解决、分步实施的举措。短短三年学校教学大楼、图书馆大楼、体育馆拔地而起,后勤社会化改革也走上正轨。此后,我的分管工作还增加了科研和产学研,实现了用活自己专业所长由校内向校外的拓展与转型。2016年,学校与立信合并,成为同时突出金融与会计特色的应用见长的大学。我觉得,人生成长阶段也许会碰到毫无准备的安排,有的感觉还有点别扭,只有顾全大局,识大势,才能走出小我写新篇,坚持正向克坚,同心同德,才能在实践中实现进步与成长。

  “发”:升华信仰底色,讲好民盟的专业故事

  “发”是人生的信仰,应该体现出红色基因,国家底色。1985年我选择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画好中国社会主义的同心圆的38年,锻炼了自己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能力,留下了整整10个年头的民盟浦东新区基层组织建设深深的足迹。至今我还记得一位领导掷地有声的话,“民主党派干部也是党的干部。”记忆至今,颇为自豪。我想继续抒发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统一战线的红色情怀,让它一直延续……

  回想38年与民盟的血肉联系,我觉得就是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历史。就是自己用专业所长,书写专业的民盟故事的实践。在担任三届民盟中央委员、一届市民盟常委的同时,我还担任了近10年的民盟上海浦东新区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工作。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好民盟届别特色,从而突出“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办好事”。自己注意了统战性与咨询性的融合集成,2017年教师节,时任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宏舟同志找到我,希望我领衔民盟区委做“上海文化与基础教育的浦东文教结合的现状与发展”的决策咨询报告。当时,我就以管理学理论、会计学的计量数字方法制定了课题的开放组合和系统调研方案,与浦东新区教育局确定典型样本学校,设计学生、家长、教师多类别的问卷,调研学生816位,家长415位,教育工作者262位,合计1581位。在多轮调研会的充分讨论后,撰写的专报特别提出了“上海文教结合应重视‘核心中场’(即基础教育)” 的重要方向性建议,提出了上海浦东145行动计划方案。课题研究历时两年,最终研究成果得到上海市的三位领导同志的批示,是一项专报同时由三位市领导重视的样本。有关方向性观点提炼的经验也引起重视。我体会:升华信仰底色,讲好民盟故事,缺不了学科专业基础,调研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和汇总梳理是故事的基础元素,未来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事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唆”:坚持品格塑造,做好真实、善良与守信

  “唆”是人生的品格,集中反映在脾气、性格和世界观,它接近于紫色,它的最终色调,也许需要一生的动态调和与打理。我妈妈曾经这样说,幼小时我很温顺,十年浩劫的压抑变得急躁,刚气滋生。30岁过后,处世为人又过于率真,动机与效果不太适配……品格的塑造、定型与完善的过程需要太多的校正、改良和优化。我想,真实、善良、守信,既刚柔相济也大气谦和,已经成为自己追求的品格主色调,它会需要一生的积淀和努力……

  在我的记忆中,真实的品格是需要反复在实践中打磨与完善的。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深圳的会计查账工作时,碰到一家公司的年终记录中多次出现疑似重复业务,我们多次核对,并直接找到销售经办人,了解清楚实际业务与重复业务的来龙去脉。因此,真实需要认真甚至顶真加以认定,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证据”。同样,善良的品格还应成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出发点,在我们进行的人大财政预算监督中,如何对待民生项目的“人民民主过程”的真实体现,就是要从服务提升的初衷思维,去认识绝大部分项目的合法性与实效性,而不能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作为自己的学科操守,守信应该是自己品格的鲜明特征。在教师守则、注册会计师守则和领导干部条例中,信用、信誉的内容比比皆是。每当自己在讲授履职和对相关方面布置、提出阶段计划与目标的时刻,自己都应该是这方面执行的典范。人生的过程就是在真实、善良、守信的进行式过程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塑造自己不断优化的品格,证券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应如此。

  “啦”:珍惜“高光时刻”,突出“三观融合”,服务大局

  “啦”是人生需要登攀的若干个目标型高峰。我喜欢用橙色加以代表。因为它既是人生某一特定时期的方向目标,也是下一阶段的高度加油站,还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压舱石。我的观察与体验,人生在“四十不惑”后可能进入成熟阶段,一定会出现自己相应阶段的成功与登攀目标。一般而言,十年左右都会有一座山峰等着你去攻克。而成功登顶的价值还是在明天,也就是在未来能挑得起担子,拿得出对策,扛得起责任。站在青藏高原,才会产生登攀珠穆朗玛峰的激情……人生必须要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把自己从2014年-2022年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的八年时间,称之为自己人生成长阶段的“美好时刻”。在我看来,自己从1986年-2014年在高校担任教师、教授、校领导的经历,是自己对社会的“微观感受”;自己从2006年-2017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和民盟区域工作的经历是自己对社会的“中观感念”;而上海市政府参事的八年,才是自己对社会的“宏观感悟”。让美好时刻真正美好,就要在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融合上,突出服务上海大局,而从身边熟悉的事情起步,成为自己2014年进入参事室的起点。从自己的经历剖析,自己以会计、金融领域的综合理论基础为底色,以高等教育和浦东新区的发展、改革、实践基础为内容,以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事业下的参政党统战性和咨询性结合为探索,既是自己成长阶段的高水平时期,也是自己服务上海地方大局,努力奉献的重要机遇。八年来自己独立完成事参事工作专报20余份,获得市级以上领导批示的20份,四年次评为先进个人。在与上海市市长的十次参事座谈会议上,每次都做了主题发言。2016年起,担任金融贸易组召集人。三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上海市决策咨询奖,多次在国参市参的国事论坛上做主讲、主题发言和主持。有关“走出微观视野宽,走进中观见高山,走正宏观扬风帆”的“三观论”受到关注。我想说,这八年的经历浓缩了自己成长的成果,是自己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光时刻,真是美好!

  “西”:聚焦“上海需要”,十二年磨剑都值得

  “西”是人生“智慧报国,奉献成果”的基本要求。我把蓝色作为其主色调。当大海展现深蓝辽阔的那一刻,人们自然地会感念它的深沉和厚度。这是每一个人倾其所能,发出光热,奉献自己智慧的要求标准。形成自己观点体系的专业成果、社会认同、行业采纳,只有这样才算不负韶华,不枉人生……

  我把自己“智慧报国、奉献成果”的实践主要归纳到担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白皮书”主编的整整12年的漫长历程中。

  记得当年中国人民银行领导语重心长地把这项任务交到刚组建的上海金融学院领导手里。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2009年,我接过了主编的重担,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年鉴的格式安排,把应用型研究,特别是每个年度上海金融特别关注的重点研究成果和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的成果列为改版的蓝皮书的“三明治”内容模式。每年一册的出版计划,由我负责安排,研究内容与专报批示内容也逐年保质保量的体现。整整12年,每年都有发布会,并由一名部级领导参加。由于蓝皮书的国内外影响,“上海金融大讲堂”还在2018年由我和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创立者,英国的马克先生共同进行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陆家嘴对话”的主旨交流演讲,形成重要反响。在完成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的重要时刻,上海市委原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亲临发布会现场,给予高度评价。其中,自己领衔进行的“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会计生态系统”“上海四个中心比较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研究”等受到瞩目。十二年的主编经历,凝集了上海金融人所有的热情、能力和动力。十二年磨一剑,因为上海需要,一切都很值得。

  “哆”:享受丰富多彩,更加感念“专业美好”

  “哆”是音符中的更高层级的体现。也是人生中成熟锤炼的完全产品,我觉得它是白玉无瑕的。它是人生浓缩的港湾;它是群游大好河山的攻略实施;它是深深感念父母、亲人、至爱亲朋的回眸;它是坐着笑看的宁静和怡然,周边是清朗、吉祥和宽慰……夕阳余晖,暖意融融,自己的“高光时刻”值得期待……

  2022年6月,我从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岗位上正式退休,正式步入令人向往的“自由”年代,但似乎还是难以割舍自己的那份专业情怀。不少经济研究部门都联系自己,让我感受到情谊的可贵和真实,还有责任与使命。诸如“上证观察家”“中欧陆家嘴五十人论坛”“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上海金融业应用经济研究枢纽”“长三角会客厅”,还有更多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邀请。我享受那些“丰富多彩”的邀请。使我更加感念专业美好,在人生更高层级上,富有活力,享受五光十色的“留白”。

  我说八音盒是珍藏的一生,打开封存就领受到了色彩斑斓的真实组合:成长、情谊、克艰、信念、品格、目标、坚守和留白,构成了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和声,专业随想也会带来不同的和声和反响。值此跨入2023年那一刻,感怀生活在这伟大的新时代,听出每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平凡与精彩,真好!……

  写于2023年1月

 

  作者简介

  吴大器,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历任上海电力学院副院长,上海金融学院副校长,浦东新区人大副主任等职。长期从事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的教学科研工作。

 

    选自《上海参事》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