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高度、文化厚度、人文温度

发布日期:2024/10/10 09:18:07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GDP的增量,更需要精气神的质量。如果说,经济是一座城市的血肉,那么文化便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经济有经济的指标,文化有文化的责任。文化的价值,在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成长、文明传承,秉持信仰、提振信念,唤起信心、净化心灵,崇尚美好、坚守梦想。

  历史高度、文化厚度、人文温度,是一座城市文化建设的起点与终点。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工作者,我对上海文化的发展耳濡目染、感慨良多。

  历史的高度

  高度是俯瞰城市历史的最佳角度。

  记得十年前,我曾经在市政协讨论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题会上说,“100年前上海先民所创造的历史遗存,至今还光耀着这片土地,今天我们所做的,也应该福泽100年后的上海子孙。”上海从2000年就开始施行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的规划,用16年时间把一个遍布工业商贸的浦江两岸,改造为供市民休闲憩养的滨江长廊,让上海的“母亲河”成为泽福子孙后代的世界级滨水区。2018年又启动了“苏州河”两岸42公里滨水岸线的贯通工程,把滨河两岸中心城区约15.3公里、63处断点全部改造并贯通。

  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的摇篮,也是上海历史记忆的坐标。黄浦江的岸线,曾经是遥相呼应的九个装卸区码头及鳞次栉比的工厂,滨临市区的岸线几乎成为“闲人莫入”的所在。苏州河,曾经是上海的城市之光,也是上海的城市之痛。一条被经年两岸工厂排水污染的黑臭河流,市民避所不及的无奈之地。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治理,河水业已变清。如今黄浦江、苏州河两岸滨水步道的贯通,是上海这座城市告别曾经、留予未来的世纪答卷。

  经济取“利”,文化取“义”。“一江一河”工程是一个耗费巨资的经济活动,但这项工程不只为经济“红利”,更为这座城市创造具有历史高度、并义在长久的文化“福利”。

  文化的厚度

  历史遗存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文化厚度的标志。

  2002年上海就制定了《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并在2014年、2017年、2019年不断修订补充,使之成为“史上最严厉、最全面、最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此举足以见得,上海在加大城市文化厚度的“历史遗存”保护上,是自觉有为、不断进取的。

  历史也是不断被刷新的时代记录。城市的文化厚度,不仅来自城市历史的遗存,也来自日新月异的文化建设。

  近20年来,上海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不惜工本。上海目前所拥有的大型文化场馆,几乎覆盖了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的各个门类。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程十发美术馆、九棵树未来艺术馆等相继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文学馆、上海大歌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西岸美术馆群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美术馆群;在上海黄浦区则汇集了戏剧、戏曲、音乐剧等各类艺术表演、展演空间达37家,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艺术表演群。上海坐拥各类规模的电影院428家、银幕数2483块、座位数33.75万个,是目前全国影院数、银幕数、座位数最多的城市。

  当然,文化发展的数字,并不能丈量我们时代的精神疆域,但用不遗余力的文化建设,来对应中华民族的先贤曾经抵达的精神高度,是我们这代一人必须前赴后继的历史使命。

  人文的温度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人生活与生存的关怀,在于对人生发展与生命愉悦的推动,这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核心。如何对待人、服务人、关怀人、温暖人,是一座城市文化品相、品位、品质的标志,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气度、气量、气质、气场的体现。

  我个人对一个城市的判断,习惯于从机场与车站的厕所开始:干净、无味,有纸、有热水。细节,昭示了一个人的教养与气度,也决定了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广度与宽度。

  上海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针对“人多”的特点,2020年12月31日,我作为市政府参事在与市长座谈时提出,是否尽可能地在街道、绿地空余地、商业街、地铁车站等公共空间安置供歇息的座椅,让上海成为一座随处可以坐下来休息的城市。建议当即得到市长的回应,一周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成立专门小组先后完成了全市公共空间休闲座椅的调查,梳理了市政、绿化等6个不同部门关于座椅标准的规范,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截至目前,上海优化提升公共空间,增设休息座椅近两万处。

  测得出的是温度,测不出的是温暖。为路人备一把座椅,为城市添一份温暖,这便是一座城市人文关怀的起点。如果常年坚持,日积月累,上海势将成为世界国际大都市中最为亲切、最温暖的城市。这份举手之劳的暖善,足令世人扬眉抵掌、钟磬齐鸣。身在这座知人性、懂人道、暖人心的城市,是何等的与有荣焉,幸甚至哉!

 

  作者简介

  江海洋,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国家一级导演,上影南国影业有限公司董事、艺术总监。

 

    选自《上海参事》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