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更新改造如何创造新消费与新产业

发布日期:2025/02/21 10:40:34

  

  网红打卡地“蟠龙天地”的一家意大利品牌家具店门口有一句话,“空间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行动与情绪”。我认为很有道理,联想一下,空间是不是还能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呢?

  一、对老城更新改造空间重塑的认识

  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从空间理论的动态结构角度,对空间结构作了经典的论述。一位是弗里德曼,他提出了空间结构的四阶段演化理论。主要的观点是:资本积累和产业增长会推动核心城区城市成为区域的增长极,带动形成全区域、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另一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指出,生产在地理上的集中也是某种收益递增的普遍影响的明证,规模报酬递增会通过空间的分工演进与产业的集聚推动城市的空间演进。

  城市的空间结构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建设层次的城市空间,一般是指可规划的区域和已经开发的区域。第二是功能层次的空间,是市民居住、生活、教育用地的范畴。第三是行政层次的空间,比如说省市,上海市、各个区、街镇是行政层次的空间。在我国主要是以行政层次的空间推动空间重塑。

  城市更新改造带来的城市空间治理,在实质上也转变为充分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通过优化城市空间资源的生产与配置,以及经营理念创新、经济组织方式变革等,实现对各种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重构,并以此形成城市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世界银行2009年发布的“重塑经济地理”报告,提出了空间重塑的概念,即城市以行动主体的角色,通过实施一定空间调整与优化,充分培育和增强空间发展内在活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产业活动高度集聚、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和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城市空间格局,以更好地统筹城市空间、规模和产业三大结构,推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发展视角下的老城更新改造

  从产业视角看,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老城更新改造被不断赋予全新内容,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城市产业的发展:最早的城市基建以改善市容市貌为重要目标;后来转变为综合政策指引,包括经济发展、城市环境、历史文化等多要素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最后发展到多产业植入,提升城市活力。多产业植入还包括新理念植入,比如数字化转型在上海的全面推进,绿色低碳理念在城市空间重塑中的体现,等等。

  从产业的维度看,上海的老城更新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历史文化功能保护为指向,重心落在基础设施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上。将名人故居、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建筑进行功能置换,焕新为具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载体,公共服务功能优先于经济效益。例如,杨浦区长海路的旧上海图书馆,始建于1936年,从2014年开始进行修缮扩建,现已成为杨浦区地标性的图书馆。项目在充分挖掘建筑历史内涵的同时,也考虑到图书馆的功能性建设以及与城市文化历史建设的呼应,使旧图书馆建筑与长海路其他历史建筑一起,共同创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百年市政文化特色区暨上海市江湾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第二个阶段,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植入。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老城更新更加关注土地集约利用、工业区更新改造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涵盖美术馆、画廊、演艺等各种业态,一般以工业遗存为更新基底,部分由民间团体以及公众通过自下而上模式进行更新,文化商人及艺术家介入更新过程。比如,上海田子坊街区空间格局的历史衍进,就反映出上海海派文化的积淀过程,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意向表达。街区内的建筑样式丰富多样,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有传统民居、新式里弄、旧式里弄等等,其风格又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折衷主义等多种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遗产价值。1998年,田子坊开始进行改造,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厂房、旧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一大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室加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创意基地。

  第三阶段,生活性服务业在老城更新改造项目中全面开花。标志性的年份是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城市更新进入缩量提质内涵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转型重要性凸显。市场经济繁荣,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更新进程,城市消费经济兴盛,涵盖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业等业态的生活性服务业广泛出现在各类城市更新项目中。该类项目一般是开发商在政府规划约束下进行的,高经济效益吸引了众多市场主体竞相参与,开发强度大、开发速度快、项目数量多。上海新天地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是该类更新项目的典范。

  第四阶段,老城更新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进行产业转向。2017年之后,线上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老城更新项目面临转型困局。具备强专业性、高创新密度、高产业融合度和强带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自然而然走到聚光灯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生活性服务业为辅的模式成为老城更新改造的发展趋势。

  我国很多城市如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都将“老城更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致力于在城市中心打造科创街区,形成无界创新空间——“城市硅巷”。硅巷为老城更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产业方案,其完美地将科技创新的“新”与老城更新的“新”融合,同时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和生活性服务业的“散”结合。

  比如,上海长宁区科委(科协)联合愚园路周边街道、科技企业与院所,共同规划策划了“上海硅巷——长宁创新城区”方案。它是“科创中国”的深化和延伸,通过“科技回归都市”,改造盘活存量建筑空间,吸引科技企业入驻,激发老城活力,打造一站式新双创街区。“上海硅巷”提出的无界社区理念,让项目入口融入街区,从而产生更多公共空间,打破传统办公和商业布局,形成城市漫步路线,使其成为一个多元复合的公共开敞式文化商业街区。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创造体验式、复合型业态,完善街区功能,激发企业活力,促进创新发展,营造工业、居住、休闲一体化生态。

  三、科技创新下的新产业新消费催生空间重塑新模式

  以今年开放的“蟠龙天地”为案例,可以看到老城改造在新时期催生了新消费和新产业,或者说在科技创新下新产业新消费催生了空间重塑的新模式。

  2023年4月29日,上海全新的消费体验场景——蟠龙天地正式开放。这是一家集聚了现代摩登和江南婉约气质的商业新地标。蟠龙天地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打造了一座集商业、住宅、酒店、绿地为一体的新消费打卡地。整体规划50万平方米,商业体量5.3万平方米,公共绿地23万平米。蟠龙天地以“Culture文化唤醒、Nature自然融合、Future城市焕新”为理念,焕新了一座江南千年古镇“蟠龙镇”,携手余德耀美术馆、光影上海、COCO-MATHotel、BlueBottle Coffee蓝瓶咖啡、开目剧场等品牌,带来文化与自然融合的都市理想生活。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人流超过120万人,日均超过20万人。

  为什么蟠龙天地能吸引这么多人?分析这一老城改造案例,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启示:

  第一,老城改造的新旧融合可以创造消费新热点。从风格看,蟠龙天地和上海过往的商业体截然不同,与周庄、朱家角等江南古镇也难以比较。这一改造是在新旧融合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开发商瑞安曾经操盘过新天地、虹桥天地、瑞虹天地等商业地标,但瑞安新天地商业总监认为,有些经验只能借鉴、无法照搬,“新的商业载体必须要顺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往前走”。

  第二,打造城市生活新场景吸引年轻消费者。从消费的演进来看,根据“都市人生活方式需求”调查显示,现代年轻人更希望把工作与生活分开,更注重户外运动、轻旅行、治愈式生活方式。因此,蟠龙天地最终被定义成“微度假”,把江南水乡代表的自然、国际化消费代表的城市以及在地文化串联起来,希望创造“城市生活方式新场景”。蟠龙天地开放以来有专业机构做过调研,到那里打卡的将近50%是年轻人,蟠龙天地创建了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新场景。

  第三,“重写”一遍在地文化,为商业发展注入灵魂。第一步,“用流动的水塑造江南的魂”。建设初期,打造者走访了很多当地老人,根据历史资料重新梳理水系,花重金治理河道,先打通“水脉”。第二步,修复古桥构建文化的桥梁。现在游客看到的蟠龙古镇“九龙一凤”10座桥,都有史可查证。但原始保留的只有两座桥,一座是始建于元代的香花桥,一座是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凤来桥,其他都是项目开发时重新修建的。第三步,在地文化的挖掘。通过保留戏台、古码头等,为蟠龙天地找到了深度的情感链接。

  第四,首店经济为蟠龙天地带来了大客流的消费打卡。有近20家上海首店、超过60家区域首店聚拢在蟠龙天地。从布局的商业看,以生活方式为主的首店模式,替代了传统以餐饮、零售品牌为主的首店格局。

  第五,文化消费在全新的商业场景中得到了焕发。在蟠龙天地有许多文化消费场景,如:将知名艺术馆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余德耀美术馆,理念是以“人”为核心打开多维平台,为公众展现、记录、保存人类历史长河中广袤的精神世界。五一期间,蟠龙天地《月见蟠龙》光影秀、《蟠龙吉日》非遗主题展、宋风雅集、汉服巡游等一系列活动,大都是顺着蟠龙镇历史根系而进行的文化演绎,而且还区分白天与夜晚。首次将蟠龙新十景的元素,在烟雨廊桥的传统建筑体上进行丰富的光影演绎。

  蟠龙天地通过老城更新改造创造了新的商业消费体验场景,也创造了新的产业模式。

  四、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是强化产业集聚与空间重塑的溢出效应。遵循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建立健全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服务环境与保障,发挥市场的作用,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以空间和产业布局的溢出效应惠及城市居民的生活。尤其是空间重塑后,将消费、自然环境、文化与社会资源融合起来,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推动旅游和消费的增长。

  二是形成高水平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城市的各类生产、生活与消费场景构成了市民与社会链接的基本单位。“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共同构建,取决于各项政策制度能否有效推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促进。应积极打造多元化的“以人为本”的各类场景,满足市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是促进产业群产业的协同发展。

  1.以区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导向,推动区域空间的尺度重组。尤其应突破已有的行政区划边界,基于地理位置、产业活动、市场容量和设施环境等因素系统研判区域内国土空间的尺度重组与配置优化规划,注重规划的横向统筹和纵向集成。

  2.以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为导向,做大中心城市的产业能级,重点发展具备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上海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店品牌、首店经济就要更多地融入城市更新改造。

  3.以培育和增强区域发展新动能为目标,构建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应围绕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目录,以构建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生态圈为目标,创新城际产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积极在城市交界地带设立产业主题合作园区,建立城市之间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如长三角联动推动空间重塑和产业的协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让城市更温馨”。希望通过老城更新改造和空间重塑,使市民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根据顾晓敏在2023年中德专家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

 

  作者简介

  顾晓敏,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原副校长。民建上海市委经济研究所所长。

 

  选自《上海参事》2023年第6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