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海峡两岸古籍保护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发布日期:2017/06/27 05:26:44
专家指出——守护古籍,更要传承文脉精神
中国古籍到底有多少?目前面临怎样的传承难题?昨天,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上海图书馆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古籍保护高峰论坛”在沪举行,两岸百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中华典籍的文化传承为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专家指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接力下,以今天的条件,保证古籍文物的传承已经没有太大困难了,但古籍保护不能局限物质的部分,还要传承古籍所蕴含的文脉精神。
根据《中国古籍总目》的著录,我国目前保存下来的古籍约为20万种。这么多宝籍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指出,历代的天灾人祸,使中国的典籍一次次地濒临毁灭,但众人的接力守护,让不少珍贵典籍文书得以留存。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藏书,凡民间收藏的典籍都要集中焚烧。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毁。而孔门弟子后裔伏生不顾安危,把一部《尚书》偷藏于泥墙夹层,为了防止这套书被毁掉,他还把所有内容全部背了下来。果然,等到战乱过后,伏生返回家乡,取出《尚书》,因风雨侵蚀,它们竟朽烂过半。于是,伏生用汉代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出其中28篇,被后人称为“今文《尚书》”。“那个时候他90岁了,口齿已经有些不清了,由他的女儿给他当翻译,最终把《尚书》的文本留下来了。”葛剑雄感叹。
在中国历史上,像伏生这样用个体生命扛起文化坚守的例子不在少数。而藏书家的无私奉献,让古籍的价值在公藏机构得以充分发挥。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透露,该馆收藏的不少古籍便来自个人捐赠。上海图书馆还在筹备中,已经征集到了金山姚氏、松江高氏等著名藏书家捐赠的近十万册古籍,此后,一批又一批的藏书家无私捐献出他们的珍藏。“我们应该向这些藏书家致敬,他们对中华文化传承所作出的贡献值得被铭记。”黄显功说。
流传的艰辛,让人们对古籍倍感珍惜。时至今日,古籍的维护、保存已有保证,但古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还须靠人来传承。比如,不少人看不懂文言文,怎么样把古籍中蕴含的精华、优秀的价值观做出现代的解释,使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能接受,是摆在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有专家指出,当务之急是给青少年更早地接触、了解这些古籍的机会。
记者李婷